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

關於食品標示

 日前在超市,看到某些大陸進口的食品。我跟老婆說,你看,所有的成分全用中文標示,連添加物那各式各樣的化學名稱也全是中文。台灣人看了會覺得非常不習慣,甚至怵目驚心,因為我們以為台灣的食品成分真的只有包裝上標出來的那些,而所有的添加物泰半以「天然色素」、「天然香料」等含糊帶過。
 所以看到大陸食品成分標示居然出現一堆化學名詞時,我們直覺這東西真是太可怕了,甚至嘲笑他們真可憐,吃一大堆課本裡都沒看過的化學成分。事情接二連三爆發後,這才發現,台灣人才是真可悲,連吃什麼都搞不清楚,要查資料也沒的查。

 我們現在談的是「規範」,而不是「你怎麼知道他們寫出來的真的是添加進去的」或「你怎知他們只添加寫出來的那些」這種實驗分析就可得到答案的實作問題。連「規範」這種應然面的層次都不願面對、難以面對,就想處理實作面,說穿了只是面子文化作祟,急著想「給個交待」,時間一過,大家忘了,也就算了。所以,每次每次,都看到官員很忙、媒體很忙,百姓也很忙,一端忙著在鏡頭前展示安心吃安心用,一端忙著不敢吃不敢用。結果都是瞎忙一場。忙跟忘,漢字很有趣吧?

 還有,不只食品的成份標示,而是所有的食品藥物衛生清潔用品都應該一併檢討。我在越南、泰國、韓國,看到洗髮精沐浴乳的成份多用本國文字書寫,至於歐語系國家更不消說。台灣呢?各位去浴室看看吧。有人會說,寫英文也好寫中文也好,那些化學成分反正我們都不懂。喔,越南人泰國人韓國人就人人都懂,個個是化學小神通?

 寫完上面文字後去煮了包辛拉麵來吃。滿滿一包添加大量的食品添加物,但很好吃,我還是吃得爽呼呼XD。食品成分標示這件事有好幾個層次可討論,比如食品添加物的安全與否,是其一;消費者「如何知道、知道什麼」,是其一。我認為對常民而言,後者甚至優先於前者。台灣社會為何接受標示不詳盡的成份說明為常態?為何明明有中文詞彙可書寫卻要用外文來標示?難道要指責不懂英文化學成分的人們自己不認真嗎?顯然不是。就此而言,要批評迷信專家權威也好、要批評自我英語殖民也罷。當代的科技官僚體制,若要愚弄人民,從文字語言這些符碼下手往往是簡便又全面的手段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