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

繫放訓練之前對鳥種辨識的基本認識

湖本地區的鳥類相
 湖本村位於雲林縣林內鄉,最高海拔300多公尺。地形上主要屬斗六丘陵,往南延伸可至高逾1,500m的草嶺石壁;東邊隔著清水溪與阿里山山脈北端的溪頭鳳凰山系相望。天然植被型態為低海拔闊葉林,但由於開發已久,故目前主要是果園農地、麻竹林、次生闊葉林等。受地質構造影響,坡地之間散布許多侵蝕溪溝,乾季時不見流水,雨季時瞬間成為湍急小溪,這些溪溝地形在地方上稱為「坑」。整體而言,湖本村處於平原與山區的交界處,境內崎嶇,有密林、有開闊處,這些自然環境條件深深影響著當地的鳥類相。
 湖本以及鄰近地區的鳥類數量多,種類也不少,至2009年底已經記錄了123種鳥。以居留屬性來看湖本的鳥種組成,可發現這裡是以低海拔雀形目留鳥為主,比如:樹鵲、大卷尾、小卷尾、黑枕藍鶲、洋燕、赤腰燕、綠繡眼、白環鸚嘴鵯、紅嘴黑鵯、白頭翁、棕面鶯、灰頭鷦鶯、褐頭鷦鶯、大彎嘴、小彎嘴、頭烏線、山紅頭、繡眼畫眉、綠畫眉、白鶺鴒、麻雀、斑文鳥、白腰文鳥等等;非雀形目留鳥主要有:竹雞、小啄木、台灣擬啄木(五色鳥)、小雨燕、黃嘴角鴞、珠頸斑鳩、翠翼鳩、大冠鷲、松雀鷹、鳳頭蒼鷹、黑冠麻鷺等。夏天時,會加入來此繁殖的鳥種,主要有八色鳥跟中杜鵑;冬天則有冬候鳥出現,不過湖本這邊的冬候鳥有兩類,一類是紅尾伯勞、赤腹鶇、白腹鶇、極北柳鶯等全台性的冬候鳥,另一類是由中海拔降遷的鳥種,以白尾鴝為主。

描述羽區及構造特徵
 有用的繫放資料首先取決於正確的鳥種辨識,因此一個繫放員應該知道如何判別鳥種。對於具備觀鳥經驗的繫放員而言,辨識台灣常見的雀形目留鳥並沒有太大的問題;而剛入門的新手只要勤加觀察、時常翻閱比對圖鑑、多請教資深鳥友,通常也可以在短時間內認得多數普遍的留鳥。
 野外辨識鳥種的幾個大原則如下:體型大小、身體型態、嘴形、翼形、尾形、羽色、斑紋、行為、飛行方式、鳴聲等等。繫放時的鳥種辨識方法跟在野外觀鳥有些許不同,主要是因為當鳥落在網上或抓在手上時,我們便缺少了「行為」、「飛行方式」及「鳴聲」這些有力的線索;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我們可以更仔細地檢視牠們的羽毛以及構造特徵。
 羽毛是鳥類最重要的特徵,不同部位的羽毛有各自的名稱,這些名稱在大部份的鳥類圖鑑中都能找到。繫放員對於飛羽、覆羽、尾羽、各部位體羽之位置及名稱必須清楚,以利進一步檢視、測量、描述。上述各羽區中,飛羽的描述尤其重要,這是因為「換羽模式」以及「翼式」就是針對飛羽所進行的檢視與測量。因此,繫放員必須弄清楚初級飛羽是哪些、次級飛羽是哪些,以及飛羽如何計數。此外,為了描述身體構造與外表特徵,繫放員也要懂得用適當的詞彙來指稱特定部位,比如眼先、眉線、翼帶、跗蹠等等。

雌雄成幼及相似鳥種區辨
 確定什麼鳥種之後,我們希望進一步認出雌雄成幼。有些鳥類的雌雄成鳥具有不同的羽色,稱為「(雌雄)雙色型」。在湖本地區較常被繫放捕抓到的鳥類中,具明顯雙色型的鳥僅有黑枕藍鶲以及白尾鴝,不明顯雙色型的鳥則包括翠翼鳩、紅尾伯勞、赤腹鶇、白腹鶇等。其他常被捕獲的鳥種皆為雌雄同型,也就是說目前我們難以純就羽色來判別這類鳥的性別,而必須檢視其孵卵斑及泄殖腔。即便如此,仍不保證一定能分辨出來,特別是在非繁殖季的時候。
 大多數雀形目的成幼鳥判斷主要根據頭骨氣室化是否完全,有些成幼鳥羽色有明顯差異的也可由此區分,而虹膜色及嘴裂顏色則是另兩個可協助判斷的特徵。湖本地區常見留鳥中,除非是剛離巢的幼鳥,不然其羽色跟成鳥並沒有很明顯的不同,因此絕大部分的情況下,我們都需仔細檢視頭骨氣室化的狀況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,部份鳥種(尤其是冬候鳥)的雄鳥冬羽或第一回冬羽會跟雌成鳥很相似,繫放員必須審慎觀察各部位特徵。
 相似鳥種的辨別是野外觀鳥活動的一大挑戰,在繫放來說也是一樣,而且少了行為、鳴聲等特徵,有時不見得比在望遠鏡中更容易分辨。在湖本繫放最可能捕獲的相似種是鶯,而鶯的辨識向來不容易,即便資深老手仍有可能誤判。
 辨識鶯的第一步,是先依體型大小與身體型態區分出樹鶯、柳鶯、葦鶯、蝗鶯等類群,再依身體各部位羽色特徵比對圖鑑。柳鶯通常是綠色系且有翼帶,但是褐色系、無翼帶的柳鶯(褐柳鶯、巨嘴柳鶯)可能會被誤認為樹鶯。常見的短翅樹鶯現在已分成遠東樹鶯及日本樹鶯,兩者體色略有不同,叫聲各異。葦鶯跟蝗鶯也常常令人看不出所以然來,除非像雙眉葦鶯或矛斑蝗鶯這種特徵明顯的鶯。
 很多時候只參閱野外圖鑑,還是分不出到底手上的鶯是哪一種,這時必須查詢檢索表、檢視翼式及尾羽等特徵來確認。以下是我們在繫放訓練中可供參閱的幾本圖鑑及辨識手冊。
  
圖鑑及參考書
1.台灣野鳥圖鑑(王嘉雄等 1991)。畫工細緻,然以現在眼光來看,分類及文字資訊有不少過時缺誤之處,但仍是目前為止認識台灣所有留鳥的最佳中文圖鑑。
2.中國鳥類圖鑑(許維樞等 1996)。近年來唯一一本繁體中文的中國鳥類圖鑑,繪圖水準對辨識沒什麼幫助,但鶯科的部份文字以及圖版有繪出翼式可參看。
3.中國鳥類野外手冊(馬敬能等 2000)。圖版畫工較上本佳,但仍不夠精準。一些鶯科的細部特徵有畫出來,文字描述部份也有值得參考之處。
4.Birds of East Asia(Brazil 2009)。目前東亞地區最新的圖鑑,繪圖水準參差不齊,但提供大量的亞種資訊,特徵描述詳盡。
5.Identification Guide to European Passerines(Svensson 1992)。這本不是野外圖鑑,比較像是形值檢索手冊,內容詳實。雖然是描述歐洲的雀形目,但部份種類台灣仍有分布,因此仍然可作為繫放時的參考書。
6.Identification Guide to North American Birds, Part I Columbidae to Ploceidae(Pyle 1997)。類似上一本,但內容是北美的鳥類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