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

從名錄談起

現在有好幾份世界或區域、國家的鳥類名錄都可在網路上查詢到,對鳥友及研究人員來說實在是莫大的便利。這些名錄在發布前幾乎都經過專家學者編輯審查過,不過,專家學者也是人,疏漏之處在所難免。

因此,使用者在查詢、引用、參考這些名錄時,應隨時保持警覺,有疑問之處可提出與眾人討論,或請教相關領域研究人員,或直接去信詢問名錄的主編或發布單位。透過眾人之力加以澄清、更正已發生或潛在的錯誤,或許能協助科學社群加速自我修正,亦有助於科學知識的傳遞。

之前我看到某名錄中灰林鴞的分類有點奇怪,在批踢踢上提出質疑,參與討論的林大利隨後去信詢問相關研究人員。過了幾個月,該名錄新版本更正了灰林鴞的分類。不要誤會,名錄的「更正」,跟我們在批踢踢的討論沒有直接關係,但在討論過程中,我們獲曉了原本不甚清楚的一些知識。後來大利再把灰林鴞分類異動這件事寫成文章,刊載於自然保育季刊,如此一來就有更多人得以分享到這些故事了。

另一個例子,幾個月前在查詢IOC名錄時,發現名錄上紅鳩的亞種分布區怪怪的,我認為是名錄把兩亞種的分布區弄反了,於是寫信給IOC表達意見。隔兩天收到回信(F.Gill親自回的耶),表示他們知道了;再隔兩天,Gill再回信,說「Yes, you are correct. Fixed today for 3.4, and web page.」三天前IOC 3.4發布,果然紅鳩的亞種分布區已更正。

舉這些例子,只是想表達科學事業在理想上應該是開放的、具有自我修正的機制,而每個人都能夠透過各種方式參與,無論參與的內容與程度為何,且能夠從中得到回饋。

至於參與之後能不能做出「貢獻」?有時覺得這樣的問題多少是帶著功利主義傾向的。倒不是說這樣問不好,而是並非每個參與者都需要過這一關。應該多問:參與之後能不能得到「樂趣與滿足」?這點或許才是科普工作者、科教人員需要多加思考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